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肘关节三联征经内固定术后的患者32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1.0±7.1)岁;采用以往程序法行康复治疗。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1.3±7.6)岁;按照中医综合治疗法行康复治疗,术后0~2周早期行被动训练,术后3~4周中期从助力被动训练向主动功能锻炼过渡,术后5~12周后期主动训练,各阶段以中药内服、外用以及推拿理疗配合应用。采用Mayo评分对两组患者随访终末期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松脱、明显骨折移位和异位骨化等现象。治疗组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高于对照组(t=12.78,P=0.00);治疗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8.719,P=0.003)。对照组中,7例需返院行粘连松解术,而治疗组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32)。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通过分阶段不同疗法组合,可以预防肘关节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尺骨冠状突骨折合并肘关节后脱位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肘关节后脱位在关节稳定性方面的影响进行数字化研究。方法:建立正常肘关节-前臂(IEJF)有限元模型与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关节-前臂(FUCF)有限元模型。采用压缩、屈曲两组生理荷载(每组3种幅值),进行计算、验证和应力分析。结果:建立了结构完整的IEJF与FUCF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情况与临床实际符合。计算得出FUCF有限元模型较IEJF有限元模型桡骨头出现了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不同压缩荷载作用下的肘关节纵向压缩位移与不同屈曲力矩导致的屈曲角都有所增加。结论:尺骨冠状突骨折及肘关节后脱位对肘关节-前臂纵向不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所构建的肘关节-前臂有限元模型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合并肘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稳定性评估研究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伴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44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8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旋前外旋型14例,其中Ⅲ型6例,Ⅳ型8例;旋前外展型12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按3踝损伤情况,其中1踝4例,2踝28例,3踝12例.术前所有患者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5.7个月.术后未见创口感染、骨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aird-Jackson评分91.56±6.26(75~99分),其中优26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术后出现1例断钉,取出断钉后未进行外固定,功能良好.1例1度骨性关节炎,采用理疗及关节腔注射治疗后好转.结论:皮质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有效手段,明确的诊断、良好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及时随访复查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赵章伟  周凯  李琪  蔡春元 《中国骨伤》2020,33(3):234-237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30个国人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其中男16例,女14例;死亡年龄35~68(55.6±7.8)岁。对半月板根部附着区结构进行解剖,测量内外侧半月板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与胫骨内外侧髁间棘、后交叉韧带前缘、内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外侧缘及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后方内侧缘等标志点的位置关系和各个附着区的面积。结果:内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后方(11.73±3.10) mm、外侧(2.77±0.86)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2.76±0.76) mm,内侧平台软骨外侧缘外(3.92±0.22) mm,附着区面积(31.29±5.18) mm~2。内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内侧髁间棘前方(25.40±5.27) mm、外侧(3.01±0.86) mm,附着区面积(46.18±11.60) mm~2。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后方(4.51±1.35)mm、内侧(1.85±0.34) mm,后交叉韧带前缘前(6.91±1.11) mm,外侧平台软骨内侧缘内(3.16±0.96) mm,附着区面积(44.10±6.23) mm~2。外侧半月板前根部附着区:中心点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前方(12.97±2.92) mm、外侧(1.31±0.22) mm,附着区面积(60.84±14.98) mm~2。结论 :该试验定量描述内外侧半月板前后根部附着区的面积以及其中心点与相应标志点的位置关系,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根部损伤提供一定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23例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9~48(25.0±4.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采用VAS进行疼痛评价。术后12个月通过MRI检查外侧半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17.0±4.3)个月。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时19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4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8.52±6.48,较术前46.12±7.35明显提高(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0.8±0.7,较术前4.3±1.6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骨隧道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28例骨盆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78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72个月。无骨折复位丢失、残余不稳、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1例,良14例,可3例。结论前后路联合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不同严重程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O组26例与UKA组27例。根据Kellygren-Lawrence影像学分级标准:PFO组,Ⅱ级5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UKA组,Ⅱ级7例,Ⅲ级9例,Ⅳ级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对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比较同组各时间点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并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的WOMAC评分和胫股角角度。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16.6±4.8)个月。PFO组比UK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1年时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UKA组的疼痛、僵硬和躯体功能评分均优于PFO组(P<0.05)。PFO组术后3个月和1年时WOMAC指数较术前均明显好转(P<0.05);术后3个月、1年UKA组Ⅳ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明显优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术后3个月PFO组Ⅱ、Ⅲ级患者WOMAC指数评分优于UKA组(P<0.05)。两组Ⅱ、Ⅲ级患者的胫股角度均逐渐降低(P<0.05);UKA组Ⅳ级术后胫股角均小于PFO组Ⅳ级患者(P<0.05)。结论:PFO相较于UK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在Ⅱ、Ⅲ级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疗效相当于或超过UKA,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5指,全部获得随访。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A组)21例22指,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0.6±5.6)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B组)20例23指,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5.3)岁。定期复查X线片,评定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等指标。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功能评定优良19例,B组13例,A组优于B组(Z=2.558,P=0.01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A组(7.9±2.1)周,B组(8.1±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2).A组感染5指,B组1指,A组感染率高于B组(χ2=3.287,P<0.05).术后关节活动疼痛VAS评分A组0.18±0.50,B组0.65±0.88,A组关节疼痛低于B组(t=-2.207,P<0.05).结论: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止点相关数据的解剖学测量,为CFL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7例成人尸体踝部标本,保留踝关节上方至少20 cm以及完整足部,男11例,女16例;年龄22~71(41.6±17.2)岁;左侧9例,右侧18例。排除畸形、骨折、发育未完全及退行性病变。对CFL进行解剖观察,测量CFL的形态参数,CFL腓骨侧、跟骨侧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CFL腓骨侧止点同腓骨尖、CFL跟骨侧止点同跟骨外侧结节的距离,以及CFL同腓骨长轴的夹角。结果:27例人体踝关节标本中,CFL均为单束,CFL长度为(32.83±8.19) mm;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近端(2.87±1.21) mm,变异系数42.16%;前方(2.08±1.34) mm,变异系数64.42%。CFL跟骨附着区中心点在坐标轴的位置为远端(15.32±5.33) mm,变异系数34.79%;后方(6.38±2.15) mm,变异系数33.86%;CFL腓骨附着区中心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4.81±0.82) mm,CFL跟骨附着区中心点与跟骨外侧结节的距离为(17.25±3.12) mm;CFL同腓骨长轴的夹角为(43±18)°。结论:通过解剖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踝关节周围解剖标记点来定位CFL腓骨侧、跟骨侧止点,而CFL止点变异较大,在解剖重建时需考虑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